22年来首次!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孙其信校长主持的“价值引领,知行合一: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农方案’”项目构建了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怀-能力-行动”三位一体的基本框架与实践路径,彰显“价值引领,知行合一”的鲜明特性,有效破解了“新农科背景下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如何培养”这一重大命题,为其他高校同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最终斩获22年来首次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佳绩。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家在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中颁授的最高奖项,每四年评审一次,以鼓励在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本次在全国开展的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充分体现。
百年办学路,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坚守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精神内核,将使命担当、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血脉相连。2012年,习近平同志为学校确立“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为我校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十年来,学校秉承“大国三农”情怀,以“本科教育教学十大改革”为开端,持续思索新时代农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新农科建设为重大契机,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探索形成了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农方案”。
本成果立足新时代,聚焦“两个大局”背景下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对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准确定位学校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担当,构建了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怀-能力-行动”三位一体的基本框架与实践路径,彰显“价值引领,知行合一”的鲜明特性。
一、研究先行
智库平台探索新农科人才培养新框架
设立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持续10年开展在校生、毕业生、校友及用人单位调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多维诊断,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制定农科专业认证国家标准,提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依据。
受教育部委托,设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系统开展顶尖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搭建全国新农科建设交流阵地,开展新农科内涵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成效评估。
二、点面并重
“四个率先”构建情怀培植新机制
凝练“课程即思政”育人新理念,将对课程内容的挖掘、教学方法的改革、资源的整合及对评价指标的构建有机结合,避免硬融入与表面化,打造将情怀培植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育人新机制,润物无声地增强学生自觉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率先将课程教学大纲变更为“育人大纲”。全部本科课程共计2300余门,均从知识、能力、情怀三个层面系统设计教学目标、育人使命,明确课堂中将立德树人、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具体方法,并结合各类评奖评优将改革落细落实落地。
率先在农林高校启动“专业课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专项教改。连续6年立项支持413门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探索,并广泛推广思政育人经验,开辟“思政启育记”“课程思政云展览”等宣传专栏;联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党委组织部,依托教师党支部创新开展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工程;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
率先打造《大国三农》系列在线开放课程。由校长牵头,联合院士和知名学者解读绵延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三农发展的制度创新、脱贫攻坚的卓越成就、中国方案的国际贡献以及围绕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深耕探索,生动形象地展现大国三农领域的“四个自信”,有效推动了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的三农价值观教育。
率先构建并实施新时代耕读教育方案。引导学生扎根“三农”,从教材、基地、课程、师资、活动五个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在校本科生耕读教育全覆盖。出版全国第一本耕读教育读本—《耕读教育十讲》;基于2万亩农场打造耕读特色劳动教育基地;牵头全国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调研,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厚植三农情怀。
三、优化布局
“四大改革”重构能力培养新体系
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深化供给侧改革,从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新专业建设、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方面着力,逐步构建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适应与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硬本领。
实施传统涉农专业改造升级。牵头研制了全国农林专业认证的国家标准,并先行先试。农学专业开创了农科三级专业认证先河,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了中俄国际联合认证。以此为样板,对学校所有涉农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明确课程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与达成质量。
引领新农科专业设置。牵头研制“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已由教育部正式发布,成为推动高等农林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引导性指南。服务国家重大涉农战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方向,学校新增生物育种科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农科专业,其中5个为全国首创。此外,主动停招了自动化、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等本科专业,专业改革力度为全国农林高校第一。
重构课程体系。完成结构性改革,在课程体系1.0阶段,以“通专平衡”为理念,构建涵盖500余门的“核心通识课、核心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课程体系,每年投入逾百万元提质通识课程建设,院士、名师、高层次人才齐上本科课程,有效强化了学生综合素养、全球视野、人文素质、基础理论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2.0阶段,以“交叉融合”为理念,建设生命科学、工学与信息科学、理学、社会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五大类平台课程体系,创新开展“大课制”改革,强化跨学科思维与能力培养,打造“高整合、重基础、重前沿”的特色硬核大课,拓展综合素质广度,挖掘交叉融合深度,提升专业能力高度。
设立拔尖人才培养特区。锚定国家紧缺急需人才,实施生物科学和生物育种“强基计划”,构建“3+5”本研人才衔接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突出导师制、个性化的培养特色;设立未来技术学院,对接分子育种中心,积极筹建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构建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协同三重驱动的人才培养高地。2017年,学校联合世界农业学科排名顶尖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发起成立“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成为国内第一个与多个世界学科顶尖院校建立的合作平台。
四、知行合一
“三大行动”铸就实践育人新模式
对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将情怀、知识、能力转化为行动担当。
打造实践育人新品牌,发挥学科优势,构建跨学科、集成式、全链条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乡村振兴战略联盟”,开设乡村振兴班。在全国25个省区建设139个“科技小院”。搭建了覆盖全国80%的畜牧学科“牛精英计划”学生培养平台。启动“智慧助农”支教助学类志愿项目等精品课程库的建设工作,形成一系列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典范,引领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广大农民。
将社会实践纳入“大思政”教育,开展“脱贫攻坚·青春建功”社会实践,让理论与实践同向,引导学生带着时代问题下乡入户,每年近3000学子赴百余县开展活动,成为强农兴农的重要青春力量。六年来遍布500余县,覆盖全体本科生。主编出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走进乡土乡村 助力精准扶贫》等系列丛书,彰显新时代农科学子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
搭建涉农高校协同育人大平台,发起“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组织全国50所高校涉农学院学子助力脱贫攻坚,5年间全国已有7万人次师生参与。成立“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乡村振兴战略联盟”,整合教育、人才、技术优势,合力组织社会调研、政策咨询、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本成果先行先试迈出了诸多“全国第一步”,呼应了国家对新农科建设的迫切需求,有效破解了“新农科背景下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如何培养”这一重大命题,为其他高校同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一、情怀培植教育成效显著
学农为农、科技兴农成为学生新追求。94%的毕业生认为“本科期间知农爱农素养得到有效提升”。89%的涉农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农业+”领域深造或就业。本科毕业生李康灵、王珊珊扎根大凉山与西藏拉萨,获得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获孙春兰副总理接见;陈玮萱化身“河边梦想家”,见证云南河边村脱贫蜕变,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学校育人成效获得高度肯定。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报道“中国农业大学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耕读教育十讲》入选教育部“教育这十年”案例。《大国三农》选课高校120+,选课学生4万+,全网课程访问量700万+,带动了全国近10门“大国+”课程的建设风潮。“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获共青团中央通报表彰。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写入中办、国办等七部委政策文件。乡村振兴班获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二、学生强农兴农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22年第三方评估数显示,学校生源质量排名全国第50,经过四年在校培养,毕业生质量跃升至全国第17。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多年突破60%、近四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达97%,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94%,均显著高于全国双一流高校平均值。近五年来,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累计1001篇,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3倍,其中食品学院王立扬本科期间一作发表SCI论文9篇,农学院张璇自本科起参与的科研成果在Science成功发表。获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近4000项,在大生命科学、农业工程领域多次蝉联国内、国际冠军;在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赛中获得2金1银5铜的优异成绩,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兴农。
三、四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政策
牵头研制《普通高等农林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被教育部评估中心采用,成为全国涉农高校提供认证标准。制定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引导全国涉农高校开展研究改革与实践。研制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作为教育部文件发布,指导全国农林高校专业布局。耕读教育“五个一”建设内容被写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为全国高校耕读教育提供了借鉴,吸引延河联盟高校等20余所院校前来交流合作。
四、新农科建设示范引领全国
担任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牵头新农科建设“三部曲”,主持11项教育部新农科教改项目,首创设立5个新农科专业,均居全国首位。受教育部委托,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搭建引领全国新农科发展的智库咨询与交流阵地,组织开展全国新农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进展评估,按季度发布《全国新农科建设进展简报》,编辑出版的《全国新农科建设进展报告》获教育部领导重要批示。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理事长单位,主办高等农林教育论坛。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发表文章60余篇。教育部、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宣传平台多次报道学校新农科建设成效。
★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是每一名农大学子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农大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
助力青年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 | 本科生院 新闻中心
编辑 | 俞沈赟
责编 | 武慧媛 姜萍萍 张黛眉 勾琳萱 郑诗盈
设为星标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点赞点在看!